2003年,哈尔滨的一口铝锅炒出了杨国福麻辣烫的第一份底料;2025年,成都智能工厂的机械臂正以每秒3袋的速度封装着发往全球25国的标准化汤料。从街头摊贩到全球近7000家门店,杨国福的蜕变远不止于规模的扩张,而是一场以数智化为核心的餐饮价值链重构实验——通过“供应链标准化+运营精细化+生态协同化”构建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,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“中国味道”的精准复制与动态进化。
01 供应链数字化:从“盲人摸象”到全链路精准调控
在餐饮行业,对每一个连锁品牌来说,供应链的标准化一直是悬在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原材料品控参差、价格波动、物流效率低下……往往是会成为餐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掣肘。
麻辣烫的菜品都是自选,看起来十分简单,但想要不出问题,对食材和供应链的要求相当之高。
从种植基地到门店,杨国福麻辣烫的供应链路径:优质原材料供应商——药品级中央工厂——“常温+冷冻”两大仓储体系——门店。在这个路径中,杨国福的“工业供应链体系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它把控采购、生产、仓储、运输全链条,具备上下游追溯能力,降低食品安全风险。
1、智能工厂:工业4.0时代的标准化革命
2018年,杨国福在成都郫县投资5亿元建成国内首家麻辣烫“黑灯工厂”,占地4.4万平方米,采用西门子1500PLC芯片控制全自动化产线,从原料投放、粉碎、混合到包装全程无人化操作,日均产能达14吨调味料,用工人数仅需15名。工厂按照欧盟BRC卫生标准、30万级GMP要求设计,首创火锅底料水循环冷却技术,车间空气需经烘干、消毒、压缩处理,仅通风系统便耗资8000万元。
这一工厂不仅是杨国福全球门店“诸店同味”的技术底座,更通过“门店同款”汤底复刻能力,为其零售化战略提供支撑。
2024年,工厂二期启动建设,计划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溯源透明化,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可信度。
2、需求预测与柔性供应:数据驱动的“零浪费”模式
基于智能预测系统,杨国福可以根据销售数据、季节因素和市场趋势等多维信息,对产品需求进行精准预估,确保食材新鲜度和供应稳定性,同时实现库存管理优化,降低运营成本。可以说,在供应链端,数字化技术助力杨国福集团实现对原材料采购、生产、配送等全流程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控。
杨国福曾面临数据口径不一、报表响应滞后等问题,导致供应链补货误差率达12%。通过自建冷链与数字化系统优化响应速度,杨国福供应链子公司实现48小时全国配送,损耗率降低至3%。
3、冷链物流网络:数字化赋能“最后一公里”
杨国福集团不只在生产端自建工厂,在运输环节也严格把控,公司投资布局建立了哈尔滨、沈阳、北京、郑州等十大常温物流配发中心以及23个冻品食材物流基地。
在门店端,从订货引导、订货单、到订货上传,门店的自采、验货、验货入库、销售出库;什么货合格,什么货不合格,货物拒收之后如何处理等等,我们都在系统里落地。
目前,杨国福的采购、配送等数据信息都在BI里实时展示,精确到T+1小时,这是精准且真实的数据。
杨国福通过“YGF2.0订货APP”实现加盟商一键下单、实时追踪物流进度。
*图源:杨国福招股说明书
02 门店运营数字化:从“人治”到“数治”的效率革命
如果说智能工厂解决了“千店同味”的难题,那么运营体系的数智化转型则让7000家门店真正成为有机协同的生态网络。
1、AI巡店与IoT监控: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解法
杨国福通过数字化监控系统确保全球门店标准化运营,例如IoT设备实时监测绿叶菜在蔬菜配比中的占比和汤底温度。例如,德国杜塞尔多夫店曾因擅自缩短骨汤熬制时间触发系统预警,总部对其罚款2万欧元并强制整改。同时,IoT设备自动记录汤底温度、麻酱搅拌次数(标准为23次)等关键参数,确保操作流程100%合规。
2、 智能POS系统:打破加盟管理的数据孤岛
POS系统是最重要的闭环回归系统,没有之一,企业必须做好。通过POS数据可以对供应商管理、库存管理、物料监控管理和毛利管理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经营分析。
杨国福2016年启动的POS系统统一工程覆盖97%门店,实时采集销售数据并与供应链、库存管理系统打通。系统可自动分析加盟商订货量与实际消耗的匹配度,若某单品频繁异常缺货,则触发私采劣质原料调查流程。
在杨国福开设的7000多家门店中,超过95%是加盟商,只保留少量直营店。
规范接入POS系统已经是强总部阶段的大势所趋,加盟商漏报少报、不规范使用POS系统的行为亟需发现并纠正。到目前为止,除了开设在学校、商场里的门店外,其他门店的POS数据全部都要反馈到公司总部。
总部、直营店和加盟店三位一体是杨国福集团的运营战略,随着杨国福品牌的不断建设发展,对于加盟店的管控也愈发的严格,消费者无法分辨直营店和加盟店的区别,对于品牌来说是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。正确合理的报货与使用是一道加盟红线,对报货的有效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加盟商的违规行为。
03 用户数字化:从流量收割到私域生态构建
通常的餐饮门店场景是消费者坐下来通过小程序点餐,从而完成会员的数字化认证和消费。但杨国福点餐是自选模式,会员资产很难沉淀下来,无法后续二次触达,或者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和偏好。
做会员店虽难,但杨国福早就下决心继续“折腾”。杨国福建设了小程序,引导消费者在收银台付款时出示会员码来实现会员资产留存,在短时间内将会员数提升至千万,也培养起整个麻辣烫行业的消费习惯。
杨国福通过“杨国福+”小程序整合微信、支付宝、抖音等七大平台数据,以手机号为唯一标识构建超千万会员的私域池。系统基于腾讯智慧零售算法分析用户消费频次、口味偏好,推送“千人千券”活动。从入会的新人礼,到每日进店理由的”天天领券”,到每周到店理由的“会员日”,以及粘性养成类的“积分兑换”、“免费抽奖”、“付费券包”,都不断穿插渗透杨国福的每位会员。基于成熟的私域运营体系,2024年上半年,会员体系贡献营收超1.6亿元。
同时,随着私域体量的迅增,杨国福从“量”到“质”,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,企业微信、AI外呼等为媒介的私域营销触达闭环,成功助力会员月复购率从5%一路飙升至20%。
例如,针对高频消费的“黄金会员”,定向发放“周一会员日”晚市满减券。
杨国福学府四道街店基于会员日活动,不仅为门店拉新提供了有效途径,更通过发放折扣券促进了会员复购,带动该店实现了业绩的逆势增长,会员GMV渗透率从27%(2月)飙升至80%(6月),复购率从6%攀升至26%。
04 加盟商生命周期管理:数字化驱动的生态协同
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更稳定的客户群体。
首先,代理商手中有所有客户资源,客户情况只停留在某个销售的脑海里,没有办法记录更没法传承,往往一些代理商流失/被淘汰之后,很多客户资源也跟着其一起流失了,除了一张合作表,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,最终导致一些优质的意向客户/意向加盟商直接流失,公司或销售层面要重新触达客户的话,需要从头开始,付出新的市场成本。
杨国福引入纷享销客CRM系统,将抖音、百度、展会等渠道的加盟线索自动分配至区域代理,并记录跟进状态。
其次,杨国福投入大量市场费用获取的客户资源在跟进过程中,缺乏标准化的销售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。比如总部推给代理商的客户/线索,总部不清楚之前其打没打电话、然后在一次跟踪二次跟踪当中,客户给到的反馈,总部基本是看不到的,只能一个个通过电话/微信去向代理商打听,及时性和效率往往偏低。
通过CRM系统,代理商的所有的历史互动,CRM系统里都有记录,客户资源化管理,拜访客户谈了什么,意向代理商的态度怎么样,商机跟进到什么进度,一目了然。
最后,为了为解决加盟商对会员折扣的抵触,杨国福设计“福豆奖励体系”:会员订单量达标后,加盟商可在订货APP中兑换折扣或现金补贴。钻石级加盟商可永久享受9折采购价,总部则通过供应链集约化降本弥补让利空间,形成“会员增长—加盟商盈利—供应链优化”的正向循环。
05 全球化扩张:数智化支撑的“中国味道”出海
1、本地化适配:数据驱动的菜单创新
杨国福通过分析本地消费数据调整产品结构:针对不同市场的饮食习惯,杨国福进行了精准的味型调整。例如在西班牙降低辣度至微辣级别,并推出酸奶油蘸碟选项;德国门店则开发低辣度骨汤底,吸引注重健康的白领群体。
东南亚市场引入椰香咖喱汤底,印尼推出酸甜番茄汤底,pH值控制在4.5-5.0以契合热带口味偏好。
此外,针对宗教需求,马来西亚推出清真认证套餐,印度引入Paneer奶酪替代猪肉,覆盖95%以上的饮食禁忌。
2、文化输出:从“草本养生”到东方美学
文化输出方面,杨国福通过“草本养生”概念弱化“重油重辣”标签,在纽约快闪店植入《山海经》神兽IP,将麻辣烫与东方药膳文化绑定。2024年欧洲“MALAGALA”文化节期间,以“沉浸式东方美学空间”吸引本地消费者,德国柏林店客单价增长25%,新客转化率提升40%。*杨国福伦敦旗舰店概念图
3、合规性攻坚:三重认证构筑安全壁垒
杨国福在食品安全认证上投入巨大。通过欧盟BRC认证、美国FDA备案及东南亚Halal认证,单店合规成本增加12万-18万元。例如,德国要求标注汤底中0.01%的八角茴香成分,杨国福专门开发多语言标签系统,实现全球门店100%合规。
结语
杨国福的崛起,本质上是一场“技术+供应链”对传统餐饮业的重塑实验。其通过数字化将原本分散的加盟网络、复杂的供应链、多元的消费场景整合为可量化、可优化、可复制的系统,不仅为自身构筑了护城河,更为中式快餐的全球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。
当一碗麻辣烫能借助数据算法精准匹配柏林白领的健康需求,中国餐饮业的数智化转型已不再是一个概念,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