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数字时代尚未到来
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说法,我们已经从传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。但我认为,真正的数字时代还没有到来,只是数字化的程度在加深。
比如,国内现在头部做To B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以及转型做To B业务的互联网公司,其实准确地说都是在和产业界里的龙头企业去做深度融合。而在很长一段时间,至少5年前,做互联网的人基本上不太懂产业,做产业的人也不知道互联网是怎么回事儿。这5年里,双方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融合的程度在加深。
如果把整个数字时代看成是一场百米比赛,那么我的判断是,现在运动员已经在起跑线上,还没有做奔跑的姿势,没有听到发令枪,但是大家都已经知道要起跑了。后边还有100米,现在刚刚开始破题。
我们往往会非常看重自己所处的时间点,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,所以会把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看成大时代里很重要的一段。但实际上,如果从100年、150年、200年这样的大周期来看的话,我们所经历的二三十年可能仅仅是个序曲。
所以,当下比较大的问题就太着急。我们总是希望弯道超车。能弯道超车更好,但是从历史上看,弯道超车其实不是常态。我们需要更多耐心,需要有时间的积累,需要经历足够多的失败。
新商业环境下的变与不变
在数字化刚刚破题的阶段,很重要的一个商业逻辑就是守住基本盘。最怕的就是种了别人的地,荒了自己的田。现在有很多企业因为扩张不当,让自己基本盘里的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,所以就出现了投入产出效果不理想的情况。
那么,如何守住基本盘?
首先,融入用户场景。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融入到用户的场景里面去。不刻意去追求爆款,往往才能做成爆款。而我们看到,很多做生意的人骨子里并没有让自己融入客户的场景。这种情况下,无论私域也好,公域也好,花很多手段去进行转化也好,最后还是没有办法让客户留存。
其次,掌握运营节奏。留存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,留存的基础上还要让用户活跃。要尊重用户的存在,不能去过度骚扰,所以对商家来说,第二项任务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尺度,把运营节奏掌握好。
商业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,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变。但现在我研究过的一些企业,已经走到商业的对立面去了,不再遵守商业的第一法则。这样一来,事物的性质其实也发生了变化。
再次,提升服务质量。在这个新的阶段里,企业需要有一些新的经营思路。过去我们经历了砸钱买流量、买注意力,但是现在这个时代,比拼的是服务。企业要考虑的是,如何能为用户提供无与伦比的体验。
最后,鼓励技术创新与投入。在当下的新消费行业里,确确实实需要一批代表着新的科技力量、代表着国家前途的品牌。
在资金投入方面,企业需要做的是重新考虑冗余和效率的关系。保有一些冗余是极其必要的,包括一些可能看上去短期没有那么可观的应用前景的、基础的一些投资。切忌把自己的资金调度节奏拉满,否则稍微有一个地方出现了窟窿,可能就会产生连锁反应。
平衡效率和人性的关系
本质上来说,我们当下过于追求效率,而没有太关注人性。所以未来30年,要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商业文明,所有的企业家,所有的管理者,包括普通员工,都要思考的一件事就是,如何平衡效率和人性的关系,不能太过偏颇了。
当然,我们有着海量的数据,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,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优势。还有那么多的中国年轻人渴望着实现自己的梦想,改善自己的生活。这种拼命干的劲头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比拟的。
另外,我们的知识基础,这些年也在不断提升,包括专利的含金量,产业界对研发的投入,在研发上的活跃度,高校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度,以及愿意去钻研那些很艰深的东西的中国年轻人才。至少在这些方面,中国跟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,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,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与期待。
对话宁向东:保有冗余才能更具增长韧性
Q:如果让您来谈谈数字时代的企业治理和企业家精神,您觉得什么问题是比较重要、在当下我们需要去重点讨论的?
A:有三个层面的内容。第一个层面是关于人,所谓企业家精神,本质上是企业里面最核心的人物所具备的捕捉信息、处理信息,转化成行动、带动他人的能力。第二个层面是关于组织,企业在新的时代里,它应该展现出怎样的样貌。第三个就是对环境的认知。虽然说现在数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,数字化的程度越来越深,但实际上数字时代才刚刚开始破题,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人、组织、环境三个层面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。如果说把重心放在企业家精神上,我觉得也没什么变化。这个时代和上一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,都是要捕捉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决断,然后用最有效、最持久的方式调动资源。这一点上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都是一样的。
Q:站在经济学家的视角,您怎么看当下这个阶段的数字经济?企业该如何经营好自己的阵地?
A:现在我们说新消费或者新商业形态,其实都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逻辑,就是要持久地获得投资回报,如果按照杜邦方程把它展开的话,第一个要有很好的销售利润率,而销售利润率的关键其实还是捕捉客户的能力,需要真的打到了客户的痛点上,满足了客户的需求。
比如说用户创业,用户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。做企业的人,骨子里需要有切身的体验,让自己融入到客户的场景里,打通跟客户之间的那层障碍。这种情况下,其实你去做私域也好,公域也好,最后才能有可能让客户留存。
另外一个问题是,你通过多少资金去维系流量。无论是公域和私域,怎么去确定一个最好的资金投入水平?我们其实已经经历过了砸钱买流量、用巨大的资金去买注意力的阶段,但是实际上,那些流量是没有办法变成留存的。
我研究过的一些企业,我觉得他们已经走到商业的对立面去了,已经不再遵守商业的第一法则。商业的目的还是满足人的需求,现在因为资本要企业增长、扩张,没有节制,就容易导致节奏越来越乱。
Q:您认为数字时代的商业文明有哪些特点?中国现在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?
A:在我看来,未来要在效率与韧性之间寻求平衡。我们过去被效率绑架,但未来我们应该有更多韧性。就像芦苇每天都在微风里摇曳,所以它有抵抗强风的能力。它的结构跟橡树是不一样的,比较抗压,遇到压力还能够恢复原样。而橡树看起来极其强壮,但是如果风足够大的时候,它会被折断,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模样。所以我们最后是长成橡树还是芦苇,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。
企业保有一些冗余,我觉得是极其必要的。我一直劝很多企业,账上一定要保留现金。我最近也遇到几家企业,资金调度的节奏很满,所以一旦有地方有了问题,就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。所以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冗余,才能在未来更具增长韧性。